月光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巅峰学霸 > 第315章 梦想总是要实现的!

第315章 梦想总是要实现的!(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对于诸多普通人而言,人生最复杂的部分大概就是虽然他茫然无知,但其实人生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无非是有些安排对于他们来说是人生难得的幸运,有些安排则是纯纯的悲剧。

少年时代最喜欢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叛逆的句子,往往人到中年才知道这种叛逆的句子能有多中二。

好在对于正处于深空中的第一批星际探险者来说,并不存在这种忧虑。

从地球到月球的三天航程,除了每天检查飞船上的情况,并在特定时间跟地球上的指挥中心汇报一些情况之外,其他时间大都是无聊的等待。

经历了最初从太空瞭望地球的兴奋之后,其实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很无聊的。

尤其是在技术并不是那么先进的时候,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飞船在近月点无法顺利跟物资舱完成对接,所以飞船上还要携带备用的返程燃料跟基本生活物资。

这就进一步压缩了首次登月八位宇航员的活动空间,也让这次意义重大的探索之旅,

远不如科幻电影中那些宇宙探险者那般惬意跟浪漫。

就连完成日常的锻炼都需要分成四个时间段,两两去进行锻炼。

好在首批登月的八位宇航员之前在地球上经历过相关的训练。

毕竟按照计划,他们可是要在月球上克服重重困难,生活近一个月的。正如乔喻说的那样,对于严谨的华夏航天人来说,这几年早就已经把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都想到了。

至于宇航员更是在地球上没少遭罪。当然这也是正常的。

要知道最终入选的八位登月宇航人是从华夏最精锐的八百名飞行员通过层层考核才最终脱颖而出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优中选优,更无一不是心志坚毅之辈。

所以三天的航行中,并没有出现任何值得一提的小插曲。

就这样经过了七十一个小时的漫长航行之后,飞船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二十八分钟抵达了近月点。

这个时候地球上的指挥中心也再次紧张起来。

虽然接下来的近月对接并没有选择直接对外直播,但指挥中心的气氛明显比直播的时候要更肃穆。

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绕月轨道进行对接。虽然说对接是否成功不其实不影响登月,但却直接影响到能否顺利在月球建设人类第一座登月基地。、

毕竟这才是人类文明史上真正应该载入进里程碑级的事件,如果仅仅只是登月,几十年前西大就已经干过了。

没有直播也并不是没有信心,而是技术过于先进,不便对外展示。

虽然在空间站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接技术,但这次情况又不一样。

三十六万公里之外,不考虑任何损耗的情况下光速都需要2.4秒左右的延迟。

再考虑到信号传播过程的衰减跟接收读取的转换时间,月轨对接的难度可想而知。

要知道不管是载人飞船,还是载物飞船,为了维持在近月轨道不坠落,速度大概需要保持1.6公里每小时。

真就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再加上月球质量分布不均导致轨道摄动,还需实时修正轨迹。

再加上地面控制中心无法直接操控飞船姿态,所以必须依赖全自主导航系统。

以上都还不是最难的。毕竟在这次对接之前,娥五号已经实现过无人轨道器与返回舱的月轨对接,全程自主完成,误差小于五厘米。

但这次的情况又不一样,因为不管是载人飞船还是载物飞船,质量都是无人轨道器跟返回舱无法比拟的,根据计算惯性动量是之前对接的7.6倍。

当然这次所使用的技术也不一样。

上次使用的是纯自主LIDAR导航,这次则是AI预测控制加量子惯性导航,用到了三重异构计算机投票决策系统。

这些都是暂时还不方便对外公示的。

不过对接成功之后的登月过程,还是会有直播的。而且对接之后也不是立刻登月,大概还要在月球轨道上转几个小时。

也有充足的时间做宣传。

这次登月选择的地点也跟历史上西大六次登月不太一样,选择在月球南极的沙克尔顿陨石坑附近。

选择这个位置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次要建设首个一方面这里的陨石坑底部因长期处于阴影之中,没有阳光照射,所以可能存在小行星撞击时带来的水分,有看极高的研究价值。

另一方面陨石坑的边缘山脉因为月球的倾斜角度全年能够接受日照的时间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这意味着在前期不太可能在月球建设核电站也没有太多储能设备的情况下,仅需要铺设少量太阳能板,就能为小型科研基地提供足够的电力。

一切都是经过非常严谨的计算,并留有富余量的。一个小型科研基地生命维持、通信、实验设备每天大概需要18千瓦时的电量。

这次带上月球的航天级光伏板效率已经能达到45%,而月球的太阳辐射强度约为1361

W/2。

不考虑衰减的话,理论上每平方米光伏板功率能达到612.45W每平米。

加上永昼峰超长的光照时间,基本上铺设三平米的太阳能光伏板就足以满足科研站日常所需。

当然不可能都是理论值,不过这次带上天的光伏板展开后足以覆盖五十平米。远远超过了理论上所需。

主要还是考虑到前期进行建设,需要的电量比较大。

虽然一切都考虑的很完备,但现在最关键的还是这次在近月轨道的飞船对接是否能顺利完成。

现在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两艘高速移动的飞船已经根据计算正在快速接近。

甚至宇航员已经可以通过飞船外的摄像头目视到载物飞船。

这一刻,就连陪在乔喻身边的郑希文都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

虽然他不太懂工程技术方面的东西,但耳濡目染之下,也非常清楚要完美对接难度有多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