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悟分别心空幻相,解世间颠倒妄认(2 / 2)
我问上师:既言世间分别皆菩提妙明性所显,而菩提妙心本离一切相,为何又有“分别性”?
上师回答:既知分别相乃妙明性所显,所谓“菩提有分别性”,亦是妙明性之流露。
我问上师:常闻“菩提妙心,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愿细论以解疑惑。
上师回答:如来真相本离言诠,妄心灭处,即是实相。世人迷妄,故假立语言开示。譬如食苹果,酸甜之味当体即空,非从果来,非从心起,本无来去,随因缘而现前尘影事。见此“尘相”本空,即见如来。故食者若不起“酸甜”之分别心,当下即是如来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八界)亦复如是,任一界透解,皆可悟入菩提妙明本觉,证金刚不坏之身。
读完手记,盛施柔最先开口感悟道:“原来‘分别心’就像给自己戴了副有色眼镜,看什么都先分‘内外’‘好坏’。比如我总觉得‘工作压力’是外界逼来的,现在才明白,这压力不过是心对‘外尘’的抓取——就像手攥紧沙子,越用力越痛苦。”
候韵音说道:“你们注意到‘内尘外尘本无差别’这点吗?就像我昨天练琴,总嫌琴弦音色‘不够通透’,其实‘通透’不过是心设定的标准,琴弦振动本身哪有优劣?当我放下‘应该如何’的执念,反而听见了每个音符的本然韵律。”
李世成点头应允道:“对!科学研究的‘寻因逐本’本是中性,但若执着‘我认为这是对的’,就会像抱着石头游泳——道理没错,执念却成了负担。就像家长总纠结孩子有出息,做的‘应该更好’,其实是把‘理解’变成了‘控制’。”
道雅萱轻叩桌面说道:“情爱那段最戳我。世人把婚姻比作‘港湾’,却在港湾里困于‘责任’‘占有’。按文中说的‘三层观照’,或许该先看透情爱本质是生命本能的投射,再观家庭是心念聚合的因缘,最后明白亲子关系里藏着各自的业力轨迹——这样层层剥开来,会不会就少了‘非他不可’的痴缠?”
魏子豪抱臂沉思道:“最妙的是‘食苹果’的比喻。酸甜滋味本是因缘和合的幻影,却被心抓来当作‘实有’。就像我总为‘别人一句评价’失眠,现在想,那些话不过是声波震动的‘外尘’,是我的‘我认为’给它镀了金,才让它有了伤害我的力量。”
盛施柔和忽然笑道:“那‘不婚不爱最究竟’是不是说,当我们不再需要通过‘关系’来确认‘我是谁’,心就彻底自由了?不过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先学会‘在关系里不执着’更实际——比如对伴侣,不把‘爱’当成‘占有’的借口,是不是也算‘观照情爱本质’?”
候韵音望向琴谱:“学琴时老师总说‘指法要松’,原来佛法里‘不执’也是一种‘松’。就像按弦时太用力会破音,执着‘我要弹好’反而弹不出意境。或许修行就像练琴,得在‘专注’与‘放下’之间找平衡。”
李世成感悟道:“难就难在‘不起分别心’。就像我每天教孩子写作业,明知‘焦虑’是心造的‘内尘’,但看到错题时,那股火还是‘蹭’地冒上来——看来‘日日勤修’真不是空话,得从每一个‘我认为’的瞬间观照起。”
道雅萱望向窗外:“突然理解‘色声香味触法皆可悟如来’——比如此刻听风声,若不评判‘这风是凉的、吵的’,只是纯粹感知它的存在,是不是就接近‘见尘相本空’了?”
魏子豪说道:“刚想到个例子:刷短视频时,点赞数是‘外尘’,‘我在意点赞数’是‘内尘’。如果能看透两者都是心的投影,是不是就不会被‘数据’牵着情绪跑了?这或许就是‘境非心外有’的日常应用吧?”
众人沉默片刻,窗外阳光移过书页。盛施柔轻声说道:“原来修行不在深山古刹,就在每一次‘起心动念’里。当我们不再把‘世界’和‘自我’切成两半,或许就真的‘了知颠倒妄认’了。”
候韵音轻拨琴弦,叮咚声中微笑道:
“你们听,这声儿未落时,心就动了”